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结构优化
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结构优化 时间:2025-04-05 13:34:58
另外,若以累計至今的死亡個案數來看,年齡大於60歲的個案占全部死亡個案的92%,此外,約有83%年齡大於60歲的死亡個案合併感染慢性疾病者。
而當鐘聲正確地敲響的時候,鐘也就能夠發揮撫慰心靈的力量。同樣的聲音,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聲音。
究其原因,原來他們只是想要慶祝聖卡特琳娜節(天主教的聖徒節日)。Photo Credit: iStock 鐘聲凝聚了整個村鎮 除了日常的功能和宗教的功能外,鐘還有另一項重大的功能,那就是它可以凝聚一整個村鎮的認同感。他在《大地的鐘聲》(Village Bells) 一書中,就清楚地示範了何謂感官的文化史。在古爾奈,男人是12下,女人是8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200年前的法國村民對鐘如此癡情、如此狂愛? 鐘聲的日常功能 其中一個理由,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鐘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
我們今天已經不需要鐘來報時了,但當時的農民、工人卻都需要這個。以前歐洲有一種職業叫「鑄鐘匠」,他們平時遊走在各村莊和小鎮之間,等到有誰需要鑄造鐘了,就可以把鑄鐘匠請過去。平常你們在會議開始前可能都會聊一些跟會議無關的話題,會議中可能會跟坐旁邊的人私下交換各種意見。
這部分的調整,有時光靠員工自己推動起來太累,我建議各位可以將上一篇分享給公司的老闆、主管以及HR夥伴們,一起重新建立起遠距工作的守則,讓彼此的協作更輕鬆。而OTPR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覆盤,讓每個人在一天的結束時做一下今天工作的自我盤點,作為一天工作的結束。要大家在每週一的一早安排本週的任務,讓所有人提早做計劃,把自己的行程確認下來,也提早告知他人自己所需要的協助,這樣大家都能提前安排任務。有同事則是需要陪小孩用餐或要餵小孩吃飯,所以可能上午10點,下午4點這幾個時間會有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是離線的。
總之,疫情前,我們多數人是不會有這種要邊上班邊照顧小孩的問題。當每個人都做完計畫後,同步回行事曆上,讓大家再次確認是否有哪些行程出現衝突,需要再做調整。
而現在線上會議,大家會陸續進會議室,但通常麥克風都是關閉的,不太會有一對一捉對閒聊的狀況,在會議室內就是討論跟會議有關的議題,所以你可能會發現線上會議的效率比線下更好,原因就在這。平常在公司,你有超級多的機會可以跟同事們交流互動,但來到線上,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這是第二篇,我想先跟大家聊聊每個工作者在面對疫情以及在家工作時到底有那些注意事項。要同步資訊,或許可以使用電子看板,或者各種工作管理、專案管理工具,不過在這邊,我會更建議你試著使用OTPR敏捷工作法,如果可以,也把這個工作法推薦給你的同事們。
以學院自身為例,我們有幾個同仁都是家有小小孩,然後我則是有兩個6歲的孩子,我們有同事在疫情前是每天下午5點得去接小孩,而我則是4點,所以有這位同事參與的會議,她5點會先離開,所以我們會先討論跟她相關的議程。但疫情開始後,有這類需求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除了企業HR得重視這一塊之外,每一個人其實也可以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你自己沒有這樣的需求,那建議你除了體諒有需求的同事外,也可以為他們發聲,讓大家都能在疫情期間獲得來自身邊同事的給力支援。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訣竅2:提前做計劃,定期覆盤與對齊 當所有人都在遠端,你現在正在做什麼?沒人知道,你是否遭遇了問題?也沒人知道,我們是否正在為同一件事情努力呢? 我們也不知道。接著,我們開始進入到今天的正題,來跟大家聊聊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的八個訣竅。
自5月15日開始,台灣疫情升溫,雙北已經進入三級警戒,許多企業紛紛啟動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學校也宣布停課,紛紛轉為線上學習,八大行業被勒令暫時停業,甚至連醫療體系也開始構思遠距醫療或無接觸醫療的可能性,警戒的升級都在告訴我們疫情並不樂觀。總之,疫情前的遠距工作,與現在的在家工作是兩種不一樣的概念,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後者。
有不一致的部分,也可以提早調整,這是一個讓團隊方向持續同步的有效方法。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效率好,實際上,會議中的意見經常是沒有充分被表達的,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比線下少了很多很多。
訣竅1:與團隊夥伴協議好工作守則 如果你不是自由工作者,公司一直以來也不是以遠距辦公為主,那瞬間變成遠距辦公,你們將遭遇到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換個地方工作的問題,而是溝通、協作、互動方式的重大改變。如果你不是獨居,那家人可能會三不五時來打斷你的工作,如果你有小孩,那你不只要工作,還得照顧小孩。第二篇寫給每個工作者,談談如何在遠距工作時保持高效,並能平衡家庭與生活。最重要的呼籲 首先,我想先讓大家知道的是,遠距辦公與在家辦公不是等號,疫情前,你可以在咖啡廳、渡假村,或者任何一個地方工作,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工作的地點,但現在,你就只能乖乖待在家,如果你是獨居,那不會有人跟你交談,你可能一整天都接觸不到人。當每個人都習慣提早告知自己的時間安排,不論是自己或他人,在工作中的例外就會減少,大家就比較不需要疲於奔命。大家必須要根據現況,討論出適合當下協作方法,而這也是我上一篇提到的重要觀念。
此時,你與同事之間最頻繁而基礎的互動就這麼消失了很顯然,民眾心中的定義跟專家並不相同。
然而,假如受訪者比較在意政府的政策產出,那就會更傾向支持非美國的發展模式。僅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民主是程序正義或者是自由。
台灣、中國與越南的受訪者都認為國家防疫做得好,也認為自己是民主國家 為何要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先看看上個月民主聯盟在全世界各國進行的民意調查,問各國民眾對政府應對肺炎的滿意度、以及對該國民主的滿意度。雖然民眾可以同意疫苗優先給醫護人員,但同理無法類推給企業買疫苗,畢竟只有跨國大企業買得起疫苗給員工,這會立即讓民眾覺得更不公平。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換言之,在疫情持續一陣子之後,我們將可預見台灣民眾對於民主的定義跟堅持會更為動搖,而中國式民主(發展式人權、國家發展權)等將會更為大行其道。政府目前使用法律程序完備與安全性作為審查標準,就程序來說完全站得住腳。各國的分布結果如下圖,我把自由之家裡定義的民主國家設為藍色,非民主國家則設為紅色。政府堅持購買疫苗的法律程序雖站得住腳,但民眾心理上不一定買單 從上述的民眾認知來看,就可以知道為何民進黨政府當下堅持購買疫苗的法律程序,雖然站得住腳,但民眾心理上不一定買單,因為多數民眾對民主的定義是治理的結果,有疫苗打比什麼都還重要。
在2014年的東亞民主調查中,台大在東亞十幾國執行的問卷,詢問民眾對於民主的定義,而一共整理出四種:政府善治(good governance)、社會公平(social equity)、法制程序(norm and procedure)、以及自由(Freedom and Liberty)。相較之下,台灣民眾僅有23.6%認為民主就是法治程序,也僅有14.9%認為民主是自由。
為何防疫結果會跟認為民不民主有關?理論上,民主制度是一套政治體制,憲法保障人權、政府權力分立、民眾投票監督政府、獨立法院、言論自由,這些成文規範都跟防疫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最近一篇東吳大學社會系潘欣欣教授的統計分析就指出,在東亞各國,當民眾被問到要選擇美國模式還是中國模式發展時,大多數民眾還是選擇美國模式。
在韓粉社團中,有大量嘲笑印度疫情的文章,除了偏方外,另外一大堆則是認為印度是因為民主制度才導致疫情變嚴重的,而大部分的文章也只是簡轉繁地從中國貼過來。台灣、中國與越南都在右上角,大多數這三個國家的受訪者都認為自己國家防疫做得好,而且也認為自己是民主國家。
現在因為疫情爆發,國內對疫苗的需求大增,無論之前民意如何,當下民意即是如此。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既然有這群視政策結果來決定是否民主的一大群選民,我們自然會看到防疫結果跟人民自認的民主程度有高度相關。當然,早在台灣疫情爆發之前,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類的操作。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作者提供 各國民眾對政府應對肺炎的滿意度、以及對該國民主的滿意度 在這份資料中,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分布:無論是專家定義的民主國家或者非民主國家,只要民眾覺得該國的防疫做得越好(X軸),就會越自認為該國是一個民主國家(Y軸)。
事實上,這份2014年做的問卷中,東亞十四國全部都有過半的人認為民主是善治或者社會公平。就上面自由之家的定義,理論上,民主國家應該是有充分的自由以及法治程序。
台灣的防疫成敗與否,相信也不只影響到台灣對民主的態度,更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國對於民主的態度,這戰場遠超出了性命與防疫,更可能是人類對制度選擇的關鍵期。這點對台灣、中國、越南都是如此。